由做国内版唱片店地图引发的碎碎念
其实做一个国内版的唱片店地图这个想法已经由来已久了。因为时常请人在日本帮我代购唱片的缘故,我经常会收到朋友随黑胶一起寄来的各种唱片店地图,有些是出版社或者活动组织方统一印制的,也有一些是店家自己手绘的,每次收到都爱不释手,它们既是非常实用的指南,也可以留作纪念。
受此启发,我就想着总结一下自己之前已经去过的国内唱片店,加上一些朋友的推荐,来做一个国内版的唱片店地图,用于分享和留念。如果未来我开始做唱片店的探店视频时,它也会成为我最得力的指南。
然而,真正开始着手落实这件事的时候却发现困难重重,倒不是因为其它什么原因,只是我是一个比较严谨和较真的人,所以在收录唱片店时,不禁对唱片店的定义有了新的发现和思考,这也让我的唱片店地图一度陷入困境,变得举步维艰。因此今天就想简单的聊聊我对唱片店的定义以及国内唱片店的一些现状,顺便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唱片?黑胶?还是黑胶唱片?
在聊唱片店之前,我觉得我有必要先定义一下我语境下的唱片。首先要声明的是,就个人而言,我语境中的唱片基本可以和密纹唱片(不管是12寸、10寸、7寸,还是33 ⅓转、45转,亦或是黑胶、彩胶、画胶)划等号。我对于唱片的定义是狭隘的,也不会把CD称为唱片,尽管广义上来看CD也可以被视为唱片的一种。
随着各种各样彩胶、画胶甚至是液体胶的出现,有时候用黑胶或者黑胶唱片来统指它们也会让我觉得有些许的奇怪,毕竟它们不是黑色的。因此我常常会用唱片去泛指所有用乙烯基塑料制成、利用唱头读取唱片上的凹槽进而还原声音的密纹唱片。当然为了顺应他人的习惯,我也会用黑胶或者黑胶唱片的字眼去进行表述,只是从内心来说我更偏向唱片这个字眼。
唱片店卖唱片,天经地义
于我而言,唱片店的定义是简单和直接的,最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点就是它必须有唱片出售,这是一切的基础。但是,必须认识到的一点就是在黑胶盛行的年代,唱片作为当时主流的音乐载体被大量的制造和收藏,而国内的普罗大众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被这股浪潮席卷,我们都错过了黑胶的年代,直接大跨步的进入了CD和流媒体的时代。因此,在国内,不管是唱片还是唱片店,氛围的培养和发展是缺失的,这是历史进程造成的。而现在随着黑胶复兴滚滚而来的唱片店,则是大众真正意义上首次有渠道去接受唱片文化的熏陶,探讨唱片继续存在甚至是再次成为主流的意义。
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好的是国内的唱片店因为没有经历过唱片盛行再到落寞,因此不会存在许多历史包袱;坏的是缺少了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在唱片逐渐符号化、收藏化的今天,可选择的种类往往不够丰富,市场导向的效应十分明显,而相应的唱片氛围也是缺失和畸形的。
前有音像店,后有唱片店
那么,国内真正有着历史沉淀的店铺是什么呢?就是曾经风靡一时、开遍大街小巷的音像店,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之所以要特别指出这一点是因为在做唱片店地图时,我遇到了一个让我十分纠结的店铺种类,那就是特殊历史时期所遗留下来的产物:音像店。对于一家音像店来说,它的经营注定是十分多元化的,唱片、CD、影碟甚至是塞满无损音乐的硬盘等等的音像制品一应俱全,这是它的发展过程和时代背景决定的,但对于是否把音像店和唱片店直接划等号并收录进我的唱片店地图,我的态度是十分矛盾的。
一方面,最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大部分音像店确实出售唱片,也是很多人经常会去淘唱片的地方,甚至有可能是很长一段时间里部分人唯一能接触到唱片的途径;但另一方面,音像店的多元品类和大环境的更迭发展注定了唱片不会是主流,毕竟无论是出于合规经营、盈利能力还是库存压力的考量,唱片都不是一家音像店的最优选择。因此,音像店往往只有小部分的唱片存货可供出售,而这些为数不多的唱片里还会经常出现价格虚高、真假混卖甚至盗版横行的情况,这些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无疑加深了人们对音像店的刻板印象。
在我个人看来,唱片不占主流且夹杂着大量盗版唱片的音像店和以售卖唱片为主的唱片店在本质上就有着天然的区别。这次在做唱片店地图的时候,考虑到受众中很可能有许多刚开始收藏黑胶的人,为了保险起见我会将所有音像店都排除在外。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会另外再做一个Digger地图,将那些意想不到且有趣的淘盘地点都收录进去,当然也包括音像店,以供有经验的唱片收藏者去淘盘。
唱片养不活唱片店,跨界可以
还有一个方面的挑战就是国内围绕“唱片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个概念发展和衍生出来的唱片店。各种各样跨界混业经营的唱片店已经在国内成为了主流,比如唱片+酒水、唱片+咖啡、唱片+古着、唱片+出版物、唱片+潮玩艺术等等。在唱片符号化、藏品化的今天,唱片存在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听音乐的载体这么简单,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被加以具像化,而唱片也往往被经营者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和内涵。
站在商业的角度,这种模式的大行其道顺其自然的,因为国内的唱片消费市场并没有庞大到可以支撑起一家唱片店专心的经营唱片并以此为生,这里面有大环境的影响,也有法规政策的束缚,唱片在国内的音乐消费市场注定无法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事实上,相比较国外而言,国内并没有真正经历过黑胶盛行的年代,甚至音乐氛围的启蒙、培养和普及也是近几十年的事,因此唱片对于多数国人的意义可能仅仅是趁着黑胶复兴的东风去怀旧,或者说弥补遗憾。在过去那段日子里,多数人的身边并没有唱片这样东西可供选择,甚至许多人出生时已经是CD或流媒体的时代,但这不妨碍他们依旧会对那个时代充满憧憬和向往。
但如同我上面说的那样,唱片在国内有着种种的限制和束缚,市场和消费者对于唱片的认知是不足的,并且唱片天生自带的某些缺陷会让许多人望而却步或是中途放弃(比如搭配和维护一套黑胶播放系统的成本和精力投入相比CD和流媒体过于高昂、播放和聆听黑胶相比播放CD或者流媒体更加麻烦等等),这些无法忽视的问题就注定了这是一个相对小众的消费品,这也就为运营一家唱片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弥补唱片盈利能力不足的问题,引入其它产品或形式作为补充也是无奈且必须的选择。
简而言之,在国内,唱片是养不活一家唱片店的,尤其是以合法经营为前提的情况下。
跨界让真假唱片店难以分辨
然而,必须承认的是这种跨界混业经营的唱片店的存在进一步模糊了唱片店和其他店铺的界线。我曾经造访过许多所谓的“唱片店”,但是进入店内就会立刻发现唱片更多的是被用来作为一种噱头甚至是装饰,实际上它只是一家酒吧、威士忌吧、Live House、服装店、家具店、潮玩店或是艺术商店,也许它会有播放黑胶的设备,但里面摆放的唱片却不是用于出售,他们可能是店主的私人收藏,用来展示或者交流,也可能只是拿来用于店铺内的播放,或者干脆就是一件摆设品。很明显,这种店铺我不会将它视为一家唱片店,也不会将它收录进唱片店地图,因为我定义一家店铺是否是唱片店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店里是否有用于出售的唱片。
需要强调的是我非常乐见各种各样的店铺都使用唱片作为媒介来触及更多的潜在客户,不管是用来日常播放、交流还是用于店铺营销、装饰,这会让唱片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大,让更多的人接触到唱片这个本已几乎被时代所摒弃的音乐载体,让它得以再次崛起。但我同时也希望不管是消费者或是商家都不要随便用唱片店来指代一家拥有唱片元素但没有任何唱片出售的店铺。对于我这样喜欢不断发掘新的唱片店的人来说,这有点过于残忍了。
当我造访不同城市时,我总会搜索这个城市里的唱片店然后一一探寻,当我走进一家唱片店,最后发现它其实只是一家咖啡店或是酒吧时,我会非常失望,因为于我而言,如果我需要一杯拿铁或是莫斯科骡子,我会更关注这家店做出来的味道是否合我的口味,而不是店里是否有我喜欢但不出售的唱片。
流量时代下的“私域唱片店”
在如今互联网蓬勃发达、私域流量爆发的年代,一种类似工作室的唱片店的出现也让我陷入了两难。这类唱片店往往藏身于远离闹市的街区,寄身于居民区或是创意园区里,店主也通常是一个坚定的唱片爱好者,大概率他本身也是音乐行业或是相关领域的从业者。这类唱片店的特点就是基于形形色色的社交媒体形成自己的圈子,而知名度也往往是靠口口相传或是人带人的方式,以互联网的角度来看,这类唱片店的经营往往依靠的就是私域流量。
事实上,它们在许多城市里已经成为了当地唱片小圈子的精神家园,唱片爱好者会在这里聚会、交流,互相分享和聆听唱片,同时也会出售唱片,甚至可能形成唱片互换或是顾客间相互交易的平台。这样的唱片店往往兼具低廉的运营成本和高粘度的顾客,让唱片店的长久生存成为了可能。
然而,这类唱片店往往伴随着一些和其它唱片店不同的特点,比如其中一个特色就是预约制。由于场地的限制,这类唱片店往往不会开在一个热门显眼的地方,并且面积也不会很大,这是店主能够控制租金成本最有效的办法,但这也带来了两个显而易见的副作用:一是很难获取流量客户,因为它们的地点几乎都位于远离闹市的居民区或是创意园内,并非在人流聚集的商业动线上;另一个则是有限的空间,由于无法一次容纳许多人,接客能力也随之下降,这也就意味着盈利机会的显著下降,很有可能因为接客能力的不足而错失许多售卖唱片的机会。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预约制的存在往往意味着他们必须提前规划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对于许多顺道拜访或者时间不那么自由的人而言,这算不上是一个非常好的体验。为店铺设置一个无形的门槛往往会十分隐晦的传达出一种拒人千里之外的态度,这也让许多有消费欲望和能力的潜在消费者望而却步。我与许多此类唱片店的店主都有过交流,他们之中许多人有着本职工作,而开店仅仅是一个比较随性的副业,实际上并不以此为生,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守在店里,因此预约仅仅是为了确定什么时候会有顾客到访。
对于这类唱片店,我整体还是持积极态度的,因为它们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唱片文化和圈子的良性发展,所以在做唱片店地图时,我思考良久后还是把它们也收录了进去,只是增加了一些额外的标注。
关于唱片店地图
目前,我的计划是唱片店地图会按照城市来逐个推出,一座城市会拥有一份独立的唱片店地图(或许日后也会有几座周边城市的合辑),并采取折页的形式(大小可以参考Traveler's Notebook的内芯)。唱片店地图内不仅会有这座城市里各种唱片店或是能淘到唱片的地方的详细信息和地图,也会有各种音乐相关的演出场所、酒吧的推荐,并且还会为不同的人规划不同的探索路线,去发现这座城市最有魅力的地方。
首先推出的肯定是我个人最熟悉的上海、苏州和杭州这三座城市的唱片店地图了,后期会逐渐加入诸如广州、北京、成都等等的城市。在这个过程中,我会不断通过各种方式来征集当地的唱片店名单,如果恰好有你所在的城市,也欢迎把你的私藏好店推荐给我。
在国内,唱片店的形式多种多样,因此在制作国内版的唱片店地图时,我也会力求丰富和翔实。当然,因为是第一次制作这类内容,或许会存在很多的问题和疏漏,希望完成后大家也可以多提意见和建议,共同让这份唱片店地图变得更加完整,我也希望藉由这份地图来见证唱片文化在国内的发展壮大。
同时,我也计划在唱片店地图完成后按着地图去一家家的探访,哪怕我很大一部分之前已经去过,但我更乐意回头看看它们的变化,顺便也拍摄一系列的探店视频,有时候视频会比地图和文字更加直观,也方便大家挑选心仪的唱片店去造访。
有朝一日,我只需要简单出个门,就可以在街角的唱片店内淘到我想要的盘,这是我的理想中的生活。